落户咨询通

栏目导航
留学生落户栏目

三名95后留学生在伦敦摆摊卖汉服,不为赚钱只为“吆喝”中华传统文化

栏目:留学生落户 人气:0 发布日期:2023-03-29 来源:网络

落户咨询二维码  

三名95后留学生在伦敦摆摊卖汉服,不为赚钱只为“吆喝”中华传统文化

(三名95后留学生在伦敦摆摊卖汉服,不为赚钱只为“吆喝”中华传统文化)

  “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是非常神奇的体验,每天都有很多当地人经过我们摊位时夸汉服好看,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SoPretty’‘SoAmazing’。”近日,在伦敦摆摊卖汉服的山东小伙曾韬走红网络,23岁的他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创意企业协作专业硕士研究生。他告诉扬子晚报紫牛头条记者,摆摊卖汉服源于自己课堂上的创业计划,便与喜爱汉服的好友媚晴、暮雨共同来做这件事,至今已有一个月,整体处于收支平衡状态,每人每次能挣三四十英镑。

  在曾韬看来,小摊位就像一个驿站,有很多穿着汉服的留学生过来打卡,“虽然每天赚钱并不多,但也想通过自身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汉服,也呼吁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加入到推广汉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

  摆摊卖汉服源于课堂创业计划

  与小伙伴寻找摆摊市场

  虽然首次在伦敦摆摊卖汉服的时间是10月3日,但他们很早就有了摆摊卖汉服的想法。曾韬是一名汉服爱好者,去年9月底,他本应到英国留学,但因疫情影响在家上网课,直到今年5月才到英国开始线下课程,“上网课时,老师让每人制定一份创业计划,我就把在海外卖汉服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来到英国后,曾韬住学生公寓时认识了同学媚晴。1998年出生的媚晴是北京姑娘,她读的专业是国际公共政策,因两人住在同一宿舍楼,经常玩桌游,成了好朋友。有一次聊起毕业论文时,媚晴才知道他的毕业论文是关于汉服在海外市场的发展相关内容。恰巧她在国外待了十多年,有在海外穿汉服的经历,就对曾韬说:“如果写毕业论文需要采访汉服爱好者,我可以推荐一些人。”

  媚晴在英国读本科时,加入了伦敦的一个汉服社团,认识了暮雨。在媚晴介绍下,浙江姑娘暮雨接受了曾韬的采访并成为朋友。采访过程中,三人兴趣相投,就有了在英国开一家汉服店铺的想法。但这个想法比较遥远,目前没有足够多的资金租一家店铺。在为这个目标奋斗时,他们看到英国的市场上有很多摊位卖印度服饰、日本和服,“市场里既然有很多元的文化商品,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市场摆摊卖中国传统服饰呢?”

  媚晴在整理汉服的配饰

  三人走访发现伦敦市区有四五家比较大的市场,但有些市场只能销售英国制造的产品,而且摊位费比较高。曾韬在一次乘坐出租车外出时,从司机口中得知伦敦市中心有一家300多年历史的市场。“这个市场有很多可供出租的摊位,工作日的摊位费是每天25英镑,周末时需要95英镑,经过多次走访后,他们最终将这个市场作为自己的‘大本营’。”

  媚晴、暮雨和曾韬

  今年9月中旬,曾韬完成了毕业论文,有了充裕的时间实施自己的创业计划,三人便正式行动起来。他们提前从国内订购汉服和首饰,或从伦敦当地留学生手中购买,保证货源充足。

  据曾韬介绍,在英国摆摊需要办理很多手续,不仅要申请当地财产保险,还要与市场方面沟通。处理完以上事情后,他们才拿到市场营业执照。“我们准备了摊位中的装饰,还要提前想好在摊位上怎么和顾客介绍汉服,怎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曾韬说。

  曾因不会用POS机而手忙脚乱

  现场教当地人怎样使用发簪

  曾韬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首次摆摊是在10月3日,当时是周日。摆摊第一天,就遇到了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不会使用POS机。

  原来在英国,手机支付远不如国内发达,在市场上买东西还是以使用信用卡为主,而且申请使用POS机的过程非常麻烦。“POS机在中国已经很少使用了,所以我操作起来并不熟悉,导致我们在摆摊第一天虽然有POS机,但还是有些手忙脚乱。”曾韬说。

  在摆摊的曾韬

  因为摊位费比较高昂,他们原以为会亏损很多,没想到第一天竟然赚了。扣除摊位费后,他们每人分到三四十英镑,曾韬说:“我们并不在意赚了多少钱,只要不完全赔钱,就已经很满意了。”

  “因为我们卖的饰品属于薄利多销的东西,所以价格会偏低。”曾韬告诉记者,他们卖的物品很便宜,一把纸扇只要5英镑,每件汉服一般卖七八十英镑,在当地属于平价商品,“英国的市场会要求卖的东西不能和其他商家卖的东西一样,因此没有可以参考价格的物品,刚开始我们卖的东西价格很低,附近商家都过来提醒卖的东西太便宜了,担心我们连摊位费都挣不回来。”

  穿着汉服的曾韬

  他们起初并不相信,但逛了一圈市场后发现卖的东西确实太便宜,后来又把价格调高一些。紫牛新闻记者从曾韬发来的视频中看到,摊位面积不大,只有10平方米左右,但商品却比较丰富,有各式各样的汉服以及发带、发簪等配饰,还有一些扇子、拨浪鼓等含有中国元素的小物件。根据第一天的销售情况,曾韬发现当地人主要对汉服配饰感兴趣。

  曾韬说,对他们来说,发簪等小物件是比较新奇的东西,而且可以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所以非常受年轻女士的欢迎,“也有很多女顾客在摊位前尝试用发簪盘头发,但不会弄,媚晴就现场演示怎么使用发簪。”

  此外,有很多英国小朋友会对摊位上的拨浪鼓感兴趣,看到后抓在手里摇起来。因为这些小朋友没有见过拨浪鼓,曾韬就教他们怎么玩,拨浪鼓的声音太大了,响起来的声音也吸引了旁边的摊位和更多顾客。

  it'sChineseHanfu!

  总会听到当地人说:“SoPretty!”

  在他们摆摊的这一个月里,发生过很多趣事,但曾韬听过最多的一句话是“SoPretty!”曾韬说,有一位英国老太太,看到摊位前有一件上红下蓝的汉服,感觉非常漂亮,就走过来问:“IsitaChristmasdress?(这件衣服是不是圣诞装?)”曾韬就向她解释:“No,it'sChineseHanfu!(不是的,这是中国的汉服!)”

  有很多伦敦当地人会走到摊位前讨论汉服,并且问各种很神奇的问题。一位小哥还拿着手机里的照片给曾韬看,里面是一件唐制的圆领袍,看到摊位上有这件衣服,就询问是不是“ChineseHanfu”。当得知手机里是汉服的照片后,他不停地说:“SoPretty!”

  还有一位在旁边摊位上卖羊驼围巾的保加利亚大哥,指着曾韬上周穿过的黑色汉服问是不是“Theking'sclothes(国王的衣服)”。他想告诉这位大哥是锦衣卫穿的衣服,但他不知道怎么用英文讲锦衣卫,就对他说:“Theguardoftheemperor(皇帝的亲卫穿的)!”

  这位大哥听后虽有些很迷惑,但还是对这件锦衣卫服露出了羡慕的眼神。事后,曾韬特地在网上查了资料,锦衣卫的英语是“EmbroideredUnifoemGuards”,直译过来就是“绣花制服卫士”。这件事也给曾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要认真学习汉服相关词语的英语翻译,“要想在国外传播好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要让外国人听得懂才可以。”

  赚钱不多但感觉非常有意义

  想让更多留学生推广汉服

  曾韬告诉记者,如今在伦敦街头摆摊卖汉服已有一个月,会在周六和周日摆摊,整体上处于收支平衡的状态。虽然三人每次摆摊卖汉服赚的钱并不多,但他们却觉得非常有意义。

  媚晴认为和朋友一起有这样的经历蛮有意思的。暮雨则发现有一部分外国人会搞混东亚各个国家的文化,“当地人对中国文化的体验比较单一,可能产生了刻板印象,我觉得我们的小摊会给英国本地人看中国文化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穿着汉服的媚晴

  曾韬告诉记者,还有很多穿着汉服的留学生看到网上视频后特地过来探店,“看到他们的到来,感觉非常开心。”在他看来,这个小摊位像一个驿站,有很多留学生或者华人华侨过来打卡,“我觉得小摊位可以作为一个媒介,把大家都联系在一起。我们在社交平台上发了很多摆摊信息,很多人看到后会非常高兴地来到摊位前。”

  “我们在卖汉服的同时,也想通过自身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汉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曾韬认为与伦敦当地人近距离地接触,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汉服。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还是想以摆摊为主,慢慢了解当地汉服市场,希望有更大的发展,“如果收支平衡甚至获得盈利,我们会好好地发展下去,同时也希望更多留学生加入到推广汉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

  紫牛新闻见习记者|闫春旭

  来源:扬子晚报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推荐资讯点击咨询
最新资讯点击咨询
热门资讯点击咨询
相关资讯点击咨询
推荐内容点击咨询
热门内容点击咨询